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赶大营的由来——旧踪新访赶大营之一
2025年03月31日 作者:信息科

        清末时,天津杨柳青人不畏艰险,挑着担子,或只身一人,或携家带口,徒步万里远赴新疆,开始了赶大营的创业之路。在其后的几十年间,杨柳青及其周边地区的人陆续进入新疆,为新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天津杨柳青人赶大营的事迹在史书中没有记载,因此随着岁月的流逝,它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变得模糊不清。

        20多年前我刚接触到这方面史料时,就被杨柳青人赶大营的事迹所吸引,所感染。近年来这个话题又重新被人们提起,特别是《闯关东》《走西口》热播后,天津人对赶大营兴趣愈加浓厚,因此有了我们寻访赶大营踪迹之旅。

        同治四年(1865),中亚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侵入新疆,成立所谓“哲德沙尔国”。此时的中国战事频仍,内忧外患不断加剧。面对如此局面,清政府起初想采纳李鸿章的建议,“暂弃”新疆,以有限的财力、物力死保沿海。然而,与李鸿章同为湘军领袖的左宗棠却提出相反意见,认为新疆虽遥远,出兵有诸多不利因素,但它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决不能丢失。在左宗棠的一再力谏下,清政府终于同意左宗棠提出的收复新疆的意见,任命其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新疆的粮草、军需完全由左宗棠自筹。转年左宗棠率万大军西进,开始收复新疆。杨柳青人赶大营从此开始。

        清代大营泛指军营、军队,赶大营就是追随军队,为军队提供后勤服务。以前有人误认为赶大营不过是杨柳青人挑着小篓随军去新疆做些小买卖。此次到新疆实地考察后发现,当年杨柳青人赶大营的意义并非如此简单。

        新疆地广人稀,到处是戈壁、沙漠,左宗棠在新疆开展大规模收复疆土的军事行动,如果没有可靠的后勤保证是难以成功的。当年杨柳青人赶大营是自发的还是政府号召的,目前尚无可靠史料。一种说法是杨柳青人安文忠为谋生第一个自发地去赶大营,他在新疆发财后,杨柳青人看到这是一条生路,便纷纷去新疆赶大营;另一种说法是当时天津一带遭受水灾,灾民生活无着,左宗棠号召灾民去为军队提供军需后勤服务,挑上担子“支前”,因而形成了赶大营。不管哪种说法,赶大营为左宗棠收复新疆提供了军需保证,实在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爱国壮举,它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规模的赶大营活动从光绪初年开始到抗战全面爆发前,前后持续了六七十年之久,在新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一,赶大营恢复了古丝绸之路,并将其向东延伸,从渤海之滨一直到新疆以至中亚地区,成为第一条从沿海到中亚的亚欧大陆桥。其二,赶大营商旅之路把沿海地区的先进理念、文明传入边疆,为新疆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三,赶大营人一代代进入新疆,并在那里扎根安家,与新疆各族人民一起,为巩固边疆、建设边疆、发展边疆做出了贡献,为维护祖国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评价赶大营是一个伟大的爱国壮举,恰如其分。



作者:方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