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大营客:触摸历史的心灵——赶大营风俗习惯扫描
2025年07月23日 作者:信息科

        民俗,是研究时代或群体社会历史心理的宝贵资料。记者近日赶赴本市西青区,采访了专门研究赶大营的谢玉明老人。从谢老对赶大营习俗的叙述中,我们更直接地感知到当年大营客所思、所想……


拜庙出行


        初期赶大营到新疆谋生的人都不带家属。因此对第一批大营客来说,他们至少有15年光阴无法真正与家人团聚,到光绪十八年(1892),终于有了带女眷去新疆的先例。为适应这种情况,家眷车应运而生。一般是女眷和儿童坐车,赶大营的汉子挑着货郎担随行。当时从杨柳青到新疆约需半年行程,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人们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企盼“车行万里路,人马保平安”。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一过,赶大营的人就选好良辰吉日,约好同行的伙伴,连人带车摆渡跨过南运河,到玉皇庙烧香祭拜天帝,祈祷上天保佑平安,然后送行的家属和亲友,在庙前为其饯行。一时间,鞭炮齐鸣,声泪俱下。虽说已祈祷过神灵保佑,但旅途遥遥,依然吉凶难卜,远送到镇外,家属尚依依不舍。是时车夫要婉言劝解,然后扬鞭而去。因乍离家乡情绪不稳,当日只行12.5公里,到静海县良王庄住下,次日再行启程。此“拜庙出行”乃约定俗成,延续达30多年。另外,也有选择“二月二”之后出行的。


铜钱闯关


        第一批赶大营的人们,挑着货郎担,一路风尘来到万里长城的西端嘉峪关。回首关里是千里繁华,遥望前途是茫茫戈壁。再加上“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鬼门关,出关容易进关难”这样的民谣,每个人都难料前程的吉凶祸福。于是,刚刚走出嘉峪关的大营客们,望着“天下第一雄关”不忍离去,他们向着嘉峪关的关门叩拜祈福,并取出铜钱,用力抛向关门。抛进关门者最为吉利,象征着“发财还家”。后来络绎不绝的赶大营者都模仿此举,且增加了堆土焚香等程序,相延成俗,伴随赶大营之始终。


打二饭


        清末光绪年间,赶大营的杨柳青人踏着荒原大漠,迎着酷暑严寒到新疆谋求生路。这里地广人稀,有时几十里上百里荒无人烟,遇有村落,通常不过十来户人家,甚至只有一两户。这些人家,都是世代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少数民族,对过往的客人格外热情。赶大营的人,因天晚需要投宿,同时饥肠辘辘得解决肚子问题,这时只需向主人双手抱拳作揖,主人就会明白客人的意思。于是热情招待,不一会儿就会端上奶茶、烤羊腿、手抓饭等。客人入乡随俗,酒足饭饱后便早早安歇。次日付给银钱,主人都拒收分文。在新疆到处如此,因此吃住不成问题,使赶大营的杨柳青人方便了许多,人们称这种不花钱的吃住为“打二饭”。只要来到新疆,无论生意赔赚,反正吃饭没有问题,这也许是赶大营绵延不绝的一个原因吧!


休长假


        早年赶大营到新疆的人都不带家属。投亲靠友在店铺中就业的,因生意需要,常年不得休闲,仅在春节期间,可以自由活动数日,一般从腊月三十起,至正月初五止。东家如要连市,须另外补假或轮休。当时关山阻隔,交通不便,在新疆的人要想回杨柳青探亲,是件非常不易的事。即使清末民初交通条件有所改善,往返一次仍得半年。但人离家日久,或父母衰老需人照料,或妻子长期独居不得团圆等,难免引起思乡之念,年轻一些的则需要回乡说亲或结婚等,因此店家根据多年经验,逐渐约定俗成,即工作年满七年者,可休长假一年,谓之“探亲假”。休长假期间,店主可酌赠盘费,薪酬和红利照发,逾期则减。各店同时休长假的同仁,一般都相约结伴而行,以求相互有个照料。后来休假条件放宽,虽工作不满七年,但亲属有病、丧等情况,确须回乡料理善后者,皆可照前办理,谓之请事假。事假期限灵活,但最长不超过一年,也叫“休长假”,而后的下一次“长假”则顺延七年。非正规的店铺,均不设固定假期,因事返乡,则为休假。


打软包


        赶大营的人客死新疆,一般先寄埋到当地的公墓,如乌鲁木齐市有天津公墓,伊宁有八省义园等,无公墓的地方便寄埋在野外荒坡,至少经过三年或更多年份,便要“起灵”运回家乡,入葬祖茔,以示与家人“团聚”,即所谓落叶归根,不能做“外鬼”。因新疆气候干燥,尸身入土后并不腐烂,逐渐变成干尸,眉发皆具,筋骨相连,形若木乃伊。“起灵”人烧香焚纸、顶礼膜拜之后,便可将干尸装入“软包”。软包是用新疆地产粗布制成,上面有简单的花纹图案,平时一般用来携带物品,类似现今之提包。装干尸的软包多选用白色素纹的,缝制成“大书包”式样,加上两条带子系扣。干尸先折叠起来,用白布或被单包裹,然后装入软包,系好绳扣,形同一件行李,称作“打软包”。打好的软包可手提着乘车、骑马或骑骆驼等,运输起来十分方便。另外,还有一种让尸骨落叶归根的方式,就是根据尸身高矮制成一具尽量小的简陋棺材,便于骆驼驮运,此谓之“津匣”。用“津匣”者家境相对比较富裕。尸骨回到杨柳青后,都要举行“下葬”仪式,规模可视经济等条件而定。随着解放后国家提倡火化,“打软包”和“津匣”都已成为历史。




(2002年10月29日《今晚报》第22版“今晚特稿”) 

作者:赵宝起 王振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