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我在整理《今晚报》时发现了一篇有关津商在西北经营活动的线索文章——《温世霖旅行日记中的西北津商》,过去由于忙于工作,看报总是过于匆匆。今天看了这篇文章感受与记者朋友们一样。这几年我区在此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也收集了不少有关杨柳青人赶大营的资料,这些资料都是通过在世的老人口述或转述,很少见诸于历史文献。非常感谢作者的辛苦劳动,这篇文章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举个例子来说,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春茂和,杨济卿家获得和田县玉石第一家采掘权”。在此之前,有人给我提供“春茂和,杨济卿”的线索,顺着这一线索我也访问了几位老人,内容还是停留在五十年代记录的“光绪末年,春茂和,杨济卿”,简单的几个字面上。这句话提示了我们春茂和的势派到底有多大?杨济卿何许人也?必须弄清楚。经过几番周折,我们在南开区寻访到了杨济卿的孙子、八十九岁高龄的杨延年老先生。杨老先生虽在耄耋之年,却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语言表达生动。他老人家生于杨柳青,“文革”中迁至市内。我与老先生面对面两次交谈,又多次电话请教,有关“春茂和,杨济卿”历史发展脉络基本清晰,下面就是经过整理的访谈记录。
杨柳青老字号春茂和在杨柳青几乎没有什么名气,但在新疆、甘肃、青海等地是非常有名望的商业大户。民国时期,春茂和的掌柜杨宝贤(字济卿,生于1879—卒于1943年),身兼甘肃省官银号董事长(以商人的身份任职),统管三省货币流动。
杨济卿先祖以河运为生,常年生活在船上,用完炉火后,把花盆扣在炉子上,以防失火,远远看去花盆非常明显,由此,杨柳青人送绰号“杨花盆”。杨记养大小船只十余,经常往来于白沟、临清、杨柳青一带水运货物,至清嘉庆中期、道光初年(1807—1821),因运河不畅,又由于运河上的船只时常被河盗贼袭扰,杨记杨德胜一代弃船登岸,买了手推车,进货卖货顺运河向西发展,从杨柳青的东嘴、过杨芬港、磨叉港(后面的路,杨延年已记不清楚了)一直到甘肃,两三个来回下来竟赚了不少钱。十年之后,杨记第二代传人杨可春在甘肃酒泉建立了贸易货栈——京津杂货店,后根据自己的名字更名为春茂和—京津杂货店。第三代杨兆贵大力发展贸易,并在京津两地建立春茂和分店,置办了骡马车、骆驼队,往返于甘—京—津三地,专门经营天津、北京、甘肃、新疆、蒙古的土特产,在他这一代买了和田玉矿的开采权,开始经营玉石生意。第四代传人杨济卿不但在商贸经营方面颇具才能,更在与官僚关系方面很有些手段。他首先扩大自己经营范围,把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开采和田玉矿产,他是获得和田县玉石采掘权第一人,而后成为其最大股东之一。他还把春茂和分店建在晋冀鲁豫、江浙以及武汉三镇等地,全国共有三十六家春茂和分店,经营茶叶、丝绸、陶器、布匹、粮油、钱庄以及古玩玉器,品种无所不包。同时借助本身的财力与父辈的关系根基,民国初期,他攀上了甘肃的省长潘霖皋,并成为他的私交,遂后,潘把官办银号委托给他打理,至此,杨济卿赚起了官方的银子。
春茂和的掌柜们发家不忘家乡,特别是杨兆贵、杨仲三、杨济卿两代人,他们每至年节拿出几百石粮食赈济穷人;与同盛和联合组织万字会常年举办赈济活动;捐资安装杨柳青自来水;资助水会、花会以及各种慈善活动。
旧时在我国西北地区市面流通的货币十分混乱,其中俄罗斯的货币—羌帖,价值比较高,又比一般货币稳定,有些人就把它作为一种投资渠道买进卖出,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大败,由此国内局势发生急剧动荡,羌帖的价值一下跌至零点。在新疆赶大营的很多杨柳青人因此倾家荡产,春茂和的家产也大幅缩水。
军阀混战时期,西北军阀马步芳、马鸿逵、马宗英在阻击其他军阀进入他们地盘的战争中,没有战壕,他们把春茂和的三千包羊毛作为临时掩体,一阵枪炮过后羊毛化为灰烬,春茂和积累百余年的家产几乎荡然无存。
经过以上两次劫难,春茂和家资所剩无几。新疆的春茂和分店—京广杂货店最后一任经理杜子重,他打理汇总账目,根据杨济卿指令把大部分资金都注入到英美烟草公司,并成为该公司在新疆的总代理。解放前后,手持该公司的所有证件丢失。杨济卿的儿子杨家琛弃商从医,后故于新疆。
整理:徐文路